時間:2023年6月11日(日)14:30-16:30
ZOOM會議連結:https://us02web.zoom.us/j/82326245300?pwd=Zk5ZNlUwZUMxTlJjTjZ5ck9zVnhVUT09
會議 ID:823 2624 5300
※密碼將於成功報名後統一提供※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新國際、釣魚台教育協會

召喚社會研究的學術隊伍,正視社會研究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必要性、擴大研究的場域、澄清分析的視野、創造批判知識份子再生產的機制。
結束俄烏戰爭的越南方式,不會出現嗎?無人知曉,但俄侵烏後,已有很多美國專家認為,白宮同時對抗中俄集團,可能結果之一是損人不利己,是「世界末日」。 近日,著有《俄羅斯陷阱》等專書的畢比(G. Beebe)則提醒「拜登,時候到了,請和盤托出烏克蘭情勢」,官方對戰爭的理解與其公開聲明矛盾,「越南的幽靈已在浮現。」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為巴赫姆特Бахмут遭俄羅斯炮擊,文章轉載自聯合報)
Read more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活動時間:2023/5/13〈六〉
報名期限:2023/4/28(五)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wmrtrhZmvZMqBpQt6
*本次為收費活動
Read more臺灣左翼運動的性質分析與繼承始終是個難題;來自歷史性的、政治的、社會性質的、宗派的與路線等等的歧異,在這樣淺層的左翼土壤裡,阿肥老師的「布朗運動」理論似乎成功地曾經在樂生運動中實踐出來,「樂生運動青年」成為了時代標記。但是問題來了,左翼運動如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的古老課題又出現了。是否需要組織化?如何分析社會?左翼的世界觀為何?如何面對「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也許這不是阿肥老師要回答的問題,答案也許隨風飄逝,也許也正在「布朗」運動。
(作者為成大教授,本文為中研院退休研究人員丘延祝K即將出版的新著《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文誌》(唐山出版)推薦文。本文轉載自風傳媒。)
Read more自十九世紀以來至今的「美國例外主義」,不斷製造的是帝國主義的神話與戰爭機器的慘痛故事,不論是西進擴張中以天選之人自居、或是橫跨二戰與冷戰之間,對種族主義的自我否認、又或以此佔據不同於(歐洲、日本)殖民主義的民主國家範式的優越地位,一次又一次地召喚戰爭的法西斯幽靈,以土地、海洋、萬物、眾生之養分與血淚祭祀餵養,同時將這些殘暴的戰爭記憶解體、遺忘或重構。
在這些前線戰爭故事中,同樣落於太平洋的「台灣」這座島,浮現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歷史圖像與記憶呢?究竟是相信自己終將成為(美國的帝國主義中的)那個「例外」(主義)?或是願意一起瞥見戰爭廢墟中,或以自焚或被迫進入戰火犧牲所激起的微光,不例外地集體朝向去軍事主義化的和平共生世界努力!
*作者為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轉載自風傳媒,圖片取自Wikipedia / Public Domain,為美國第36位總統詹森任內陷入越戰夢魘)
Read more談到這裡,我沒有要全盤否定這部影集的意思,尤其是盡力演出的演員們,絕對值得肯定,事實上全劇也不乏一些精采片段。但我還是得說,大體而言,這是一部失敗的改編作品。呼應文章一開始,要對宮部美幸的作品進行影視改編,吃力不討好應該是可以預見的。當然如果有創作者想要挑戰,我們似乎沒有理由不鼓勵。但問題是,新興的跨國OTT平台與台灣領頭影視製作業者的合作案,必然是一個經過理性判斷、精心規劃,有憑有據的商業操作;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
(本文精節版刊登於聯合報鳴人堂,此處為原始完整版,轉載自魏玓Medium,圖片引自Netfilx)
Read more民主,在開放式對話當中,意味著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被回應。而「每個人」,也包括自己內在紛雜多元的聲音。你有可能對自己的想法感到矛盾、困惑,然而這些卻也至關重要,因為內在心靈即是外在他者的匯聚之處,我們如何可以傾聽自己的複雜,也就更能理解外在的複雜。因為理解這樣的複雜,於是我們不替他人代言、不用「我是為你好」為名,強制將內在豐富多樣的森林化為單一齊平的農地。
(轉載自風傳媒,圖片取自Pauwels, M. 2019. The Most Hysterical of Masters: Lacan’s Capitalist Discourse and Contemporary Styles of Interpellation. Psychoanalysis Culture & Society, 24, 10.1057/s41282-019-00117-9.)
Read more在學校教書、指導論文,我們常要提醒學生的是:問題意識(problematic)何在?我們都很清楚,這種無時無刻的「提問」,正是知識探索的起點。做為當代知識人,不僅要隨時把「問題意識」放在心上,還要「意識問題」。「意識問題」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意識到「問題」之存在,要「起疑」,還要能「釋疑」。其二是對於各種「意識」(ism)形態的洞見與追索。
台社學會組建的「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期待能夠有助於啟動「事件」的問題意識,為後續的「起疑」、「釋疑」提供材料,同時也能夠洞察「意識形態」做為信念或迷思所引發的烽火。
(轉載自風傳媒,圖片來源:2023反戰聲明工作小組)
Read more台灣社會在相關議題上的辯論品質無法提昇,確實是大家共同的困境,也是長期對於國際情勢和兩岸關係的認識與探討不足所累積出來的(因為在台灣,政治操作往往只需要表態,不需要實質討論)。國際現勢、兩岸關係跟台灣內部政治社會變遷之間要如何建立起一個既不偏離現實,但又能夠反映島內民意,且具有未來性的連結方案,更是缺乏且急需辯論的課題。
不過,要公平地說,連署聲明固然有很多需要論辯之處,但至少發起者試圖突破這個公共溝通困境,即便帶來某些負面效應,卻也啟動了辯論的開關。我們期待的是,各界能夠共同把辯論的品質往上提昇。
(轉載自風傳媒,圖片來源:2023反戰聲明工作小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