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論壇】內/在的八零年代──空間生產、報告影像與藝文批判連帶

時間:12/17 13:30 – 17:00(共三個半小時)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pE4sc4TqQuLD3xC7

※報名僅供統計人數、緊急聯繫與未來活動訊息接收用,因報名非常踴躍,人數已超出預期,考量場地空間有限,將開放約30人左右的報名者優先參與,學會論壇規劃人員將陸續寄出報名成功通知信,如收到報名通知者不克前來,也請於週六中午以前回覆告知。本次未能成功報名參與的朋友,我們預計於明年整理討論內容發表,並請持續關注我們未來的活動,再次感謝!

主講人:
郭亮廷(藝評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童詠瑋(藝評人、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

評論人: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 中(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蔡依伶(文史工作者)
毛雅芬(獨立研究者、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研究博士)
主持人:
許仁豪(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魏 玓(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簡介:

2022年年底,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年度大展「狂八零: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浩大開展, 「跨領域(transdisciplinary)」成為八零年代藝文網絡與美學實踐的根本定性。作為三十年後遲來的肯定,該展卻引來藝術圈劇烈的反感。然而,這些批評往往只是對策展意識開展的「領域(disciplinary)」骨架補缺,爭取更多藝術家與作品的點名、上榜,或者要以有序、「以我為序」的方式整頓其拼裝(assemblage),反而只是更納編與規訓(discipline)了「在野」的八零年代。這套「補充邏輯」隱隱與八零年代社運遭遇的種種困難若合符節,為了從自我設定的體制內部改造體制、為了追求國家美學機構的認可,家變、左轉與分進合擊的幽靈依舊徘徊的此刻,龐大的問題從不同的向度叢結起來,無可迴避地來到我們眼前—— 

八零年代,眞的在嚴格意義上,結束了嗎?

我們邀請兩位新生卻資歷匪淺的文化觀察者與藝術評論人,童詠瑋和郭亮廷,分別由他們各自剛剛完成的學位論文出發,從向著八零年代的迂迴走向當代的辯證團結。面對日漸建制化與分工精細的當代學術體系,以及解嚴以降多元公⺠社會裡分裂增生的藝文創作與社會運動,這兩份作品突破了知識框架的既定,分別從「空間生產」來重新錨定陳界仁、王墨林的創作與抵抗軌跡,以及從「報告影像」來顯影與綠色小組影像重層並存的台灣左翼網絡,從而在「後現代」與「紀錄片」的現代概念先行下,集體突圍。作為八零年代的後來者,他們如何考察自己「不在(場)」的八零年代?又是如何與這批八零年代的知識與創作遺贈不斷纏鬥,在理淸歷史公案之餘,也淸理我們知識論內在的八零年代性(Eightie-ity)?更重要的是,對於今日的左翼或批判知識社群而言,這些反思所提出的問題、所指向的對象,乃至於所指涉的詮釋和判斷,又該如何吸納、內化與反思呢?共同面對、共同抵抗的藝文批判連帶,又如何有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