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李鎮邦觀點:我們能相信日本嗎?

8月24日日本政府在諸多周邊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反對下,開始了30年排放福島核廢水的計劃,根據不同媒體的報導,許多國家都多次建議日本考慮其他方法(例如蒸發),但日本鐵了心就是要排到太平洋中,為了說明其做法的正當性,政客表演喝水,吃魚,請來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成員作保,還被爆料花錢賄賂,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排放到大海的計劃是有嚴格的科學依據的,科學的依據就是排放出去的廢水都是經過處理後再由海水稀釋,所以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例如一公升水中有多少放射性元素),這樣的說明乍看之下似乎很符合所謂科學的標準,嚴格地照著程序來做事,這也很符合世人,特別是台灣人對日本的看法,日本匠人精神,日本就是一絲不苟,排放廢水如果照著日本人的精神來做一定萬無一失,反對的人都是為反而反。

Read more

【會員評論】魏玓觀點:於是,我們都原諒了奧本海默—

這一篇文章與其說是要討論《奧本海默》,倒不如說是討論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不過我們還是先從電影的主人公,「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講起。

跟奧本海默大約同一時代的美國,有一位地位也頗高的哲學家,叫做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他對於機械、技術跟人類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很精闢的洞見,留下許多著要著作。

現實生活裡,芒福德和奧本海默似乎沒有私人交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人際網絡,那就是凡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他在二戰期間擔任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主任,也是曼哈頓計畫的推動者之一。在片中,有一場奧本海默和同事恩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實驗取向的物理學家)在勞倫斯的實驗室說話,勞倫斯暗示會有一個奧本海默不能參加的會議,接著走進來兩個貌似官員的人,其中身材較高著淺咖啡色西裝的就是凡尼瓦·布希(其實他們就是準備商討曼哈頓計畫,這段情節非常重要,稍後回來談)。

不過,芒福德對於核能技術的批判跟奧本海默以及這部電影都有很大的關係。在第一顆原子彈被投下的二十多年後,芒福德出版了一本(兩冊)對晚近機械和技術發展的批判巨著《機械的神話》。在書中他提到,自從機械文明開始發展,人類愈來愈迷信機械和技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這種迷信結合巨大的政治權力,創造出一種試圖掌控一切的超級機器(megamachine)。

Read more

2023年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問題意/識,意/識問題」徵稿結果公告

本屆徵件單篇文章與論壇的主題皆很精采,然由於場次時間有限,同時單篇論文也考慮討論主題的搭配,因此也有遺珠,希望這次未能入選的朋友,未來能繼續支持。入選的單篇與論壇申請,請參見內容,申請者請留意祕書處場次安排徵詢通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