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李鎮邦觀點:我們能相信日本嗎?

8月24日日本政府在諸多周邊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反對下,開始了30年排放福島核廢水的計劃,根據不同媒體的報導,許多國家都多次建議日本考慮其他方法(例如蒸發),但日本鐵了心就是要排到太平洋中,為了說明其做法的正當性,政客表演喝水,吃魚,請來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成員作保,還被爆料花錢賄賂,日本政府一再強調排放到大海的計劃是有嚴格的科學依據的,科學的依據就是排放出去的廢水都是經過處理後再由海水稀釋,所以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例如一公升水中有多少放射性元素),這樣的說明乍看之下似乎很符合所謂科學的標準,嚴格地照著程序來做事,這也很符合世人,特別是台灣人對日本的看法,日本匠人精神,日本就是一絲不苟,排放廢水如果照著日本人的精神來做一定萬無一失,反對的人都是為反而反。

Read more

【會員評論】魏玓觀點:於是,我們都原諒了奧本海默—

這一篇文章與其說是要討論《奧本海默》,倒不如說是討論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不過我們還是先從電影的主人公,「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講起。

跟奧本海默大約同一時代的美國,有一位地位也頗高的哲學家,叫做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他對於機械、技術跟人類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很精闢的洞見,留下許多著要著作。

現實生活裡,芒福德和奧本海默似乎沒有私人交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人際網絡,那就是凡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他在二戰期間擔任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主任,也是曼哈頓計畫的推動者之一。在片中,有一場奧本海默和同事恩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實驗取向的物理學家)在勞倫斯的實驗室說話,勞倫斯暗示會有一個奧本海默不能參加的會議,接著走進來兩個貌似官員的人,其中身材較高著淺咖啡色西裝的就是凡尼瓦·布希(其實他們就是準備商討曼哈頓計畫,這段情節非常重要,稍後回來談)。

不過,芒福德對於核能技術的批判跟奧本海默以及這部電影都有很大的關係。在第一顆原子彈被投下的二十多年後,芒福德出版了一本(兩冊)對晚近機械和技術發展的批判巨著《機械的神話》。在書中他提到,自從機械文明開始發展,人類愈來愈迷信機械和技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這種迷信結合巨大的政治權力,創造出一種試圖掌控一切的超級機器(megamachine)。

Read more

【會員評論】持續直球對決的文化行動《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台南版)

《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台南版),於5/19晚上,5/20下午在成大的「台文講壇」演出。這是繼此戲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首演後的第二次演出,由段惠民導演,領著一群新的年輕大學生,抽空排演,搭配差事劇團團長李哲宇帶領的團隊,來到成大與當代的大學生「直球對決」,挖掘一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Read more

【會員評論】許仁豪│再現技藝的虛實政治 《X人稱─黃心健的元宇宙劇場》

《X人稱─黃心健的元宇宙劇場》的展覽打開了幻覺與沉浸的辯證思考,VR高超的逼真技術讓我們沉浸在這些視聽感官的非常經驗,直達出神狂喜的狀態,但創作者置入的批判性思考,如同古希臘先知預言,又讓我們不得不從沉浸之中抽離出來,進而思索身而為人的當代處境以及存在的意義。

*原文刊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ARTalks專網。首頁圖片為黃心健與蘿瑞.安德森共同創作《登月》透過虛擬實境技術打造神話般的新月幻境,來自黃心健、高雄市立美術館。

Read more

【會員評論】魏玓│魏玓觀點:從「不敢相信!」到「可以相信!」

《關於我和鬼》雖然也強調他們在拍攝技術上的突破(特別是飛車追逐的部份,但其實尚有很大進步空間),劇情上也有很多操作設計的痕跡,但以內核來說,兩位男主角之間的友情,以及毛毛家的親情,這兩項人倫情感的表達,都還算合情合理,而且貼近台灣社會的現實。這是本片的優點,也是我們會期許相關電影創作者和出品者可以繼續維繫和努力的。商業電影的操作確實需要小心呵護,但電影的藝術價值也同樣需要。

*首頁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劇照資料照,取自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臉書專頁。本文轉載自風傳媒,感受作者同意轉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