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魏玓觀點:於是,我們都原諒了奧本海默—

這一篇文章與其說是要討論《奧本海默》,倒不如說是討論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不過我們還是先從電影的主人公,「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講起。

跟奧本海默大約同一時代的美國,有一位地位也頗高的哲學家,叫做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他對於機械、技術跟人類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很精闢的洞見,留下許多著要著作。

現實生活裡,芒福德和奧本海默似乎沒有私人交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人際網絡,那就是凡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他在二戰期間擔任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主任,也是曼哈頓計畫的推動者之一。在片中,有一場奧本海默和同事恩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實驗取向的物理學家)在勞倫斯的實驗室說話,勞倫斯暗示會有一個奧本海默不能參加的會議,接著走進來兩個貌似官員的人,其中身材較高著淺咖啡色西裝的就是凡尼瓦·布希(其實他們就是準備商討曼哈頓計畫,這段情節非常重要,稍後回來談)。

不過,芒福德對於核能技術的批判跟奧本海默以及這部電影都有很大的關係。在第一顆原子彈被投下的二十多年後,芒福德出版了一本(兩冊)對晚近機械和技術發展的批判巨著《機械的神話》。在書中他提到,自從機械文明開始發展,人類愈來愈迷信機械和技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這種迷信結合巨大的政治權力,創造出一種試圖掌控一切的超級機器(megamachine)。

Read more

【會員評論】魏玓│為什麼台版《模仿犯》只是模仿而不是改編?──兼談跨國OTT環境下的台劇生存課題(完整版)

談到這裡,我沒有要全盤否定這部影集的意思,尤其是盡力演出的演員們,絕對值得肯定,事實上全劇也不乏一些精采片段。但我還是得說,大體而言,這是一部失敗的改編作品。呼應文章一開始,要對宮部美幸的作品進行影視改編,吃力不討好應該是可以預見的。當然如果有創作者想要挑戰,我們似乎沒有理由不鼓勵。但問題是,新興的跨國OTT平台與台灣領頭影視製作業者的合作案,必然是一個經過理性判斷、精心規劃,有憑有據的商業操作;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冒這麼大的風險?

(本文精節版刊登於聯合報鳴人堂,此處為原始完整版,轉載自魏玓Medium,圖片引自Netfilx)

Read more

【會員評論】魏玓、鄭亘良│從「起手式」到「自由式」─「反戰連署」爭議下的公共溝通困境與改善

台灣社會在相關議題上的辯論品質無法提昇,確實是大家共同的困境,也是長期對於國際情勢和兩岸關係的認識與探討不足所累積出來的(因為在台灣,政治操作往往只需要表態,不需要實質討論)。國際現勢、兩岸關係跟台灣內部政治社會變遷之間要如何建立起一個既不偏離現實,但又能夠反映島內民意,且具有未來性的連結方案,更是缺乏且急需辯論的課題。

不過,要公平地說,連署聲明固然有很多需要論辯之處,但至少發起者試圖突破這個公共溝通困境,即便帶來某些負面效應,卻也啟動了辯論的開關。我們期待的是,各界能夠共同把辯論的品質往上提昇。

(轉載自風傳媒,圖片來源:2023反戰聲明工作小組)

Read more

【台社年會】報名-2021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年會介紹:

2020 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全球危機,隨著疫苗的上市與逐步開打,似乎已經露出解除的曙光。病毒傳散固然會有平息的一天,但疫情勾連出來的既有的、新興的、惡化的社會問題,卻仍在我們身邊。

而就像疫苗雖然可以阻絕特定病毒,卻無法盡滅未知的威脅一樣;面對社會問題,我們最需要的不是一時的解方,而是永不止息的批判意識與行動,遍地植苗,綿延生發。

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台灣,疫情控制相對穩定,各種社會活動如常程度極高。但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許多社會問題便容易被輕忽或擱置,甚至在全民防疫、共體時艱的主流氛圍下,被粉飾或放縱。

從最直接相關的公衛體系與醫療資源配置的結構問題,國家機器力量的無節制擴張,對於染疫者或外來他者的社會歧視,以及因旅遊消費能量大幅轉入島內,導致偏鄉與自然資源的另類浩劫;乃至於在疫情災難的啟發下,理應適時展開的產業、經濟與環保政策反思和轉型規劃,卻付諸闕如……等等,許許多多對台灣的當前與未來均非常重要的課題,都亟需被揭露、探討和批判。

如果台灣社會和政府就在「優異」防疫表現的自滿中,貌似輕盈地走出這次的疫情風暴,那麼下一次的危機來臨之際,我們就愈可能無法順利度過。正當掌權者儼然已經忘記了去年他們還口口聲聲說的「超前佈署」,人民必須立刻動手自己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