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徵稿│「問題意/識,意/識問題」

徵稿日期:即日起~2023年7月21日(五)
結果公告:2023年8月底
年會時間:2023年11月4-5日(六、日)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陸續增加中)

徵稿說明:

17世紀思想家笛卡兒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的「思」即是「懷疑」,而「懷疑」是一切知識的出發點,讓我們感知真實性,也從而證明「我」的存在。1784年,康德也在〈何謂啟蒙〉提出「勇於認識」(Sapere Aude, dare to know),指出自我啟蒙所需要的,便是能夠在一切事務上公開地運用理性的自由,而這能讓「人」擺脫自我加諸的不成熟狀態。因而自啟蒙至今,懷疑並基於理性而勇於認識,成為知識追求的基本精神,同時也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以「人」為出發,對於這個世界的探問。隨後,「主體性」(subjectivity)一詞的提出,則是對啟蒙傳統的批判與置疑,更是對自我(從小我到大我,從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同一性、整體性、獨立性的重新審視。換言之,「主體性」是對笛卡爾「我思」與「我在」的「懷疑」。

在台灣,隨著解嚴後社會及政治對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追求,人文社會學界與思想界提出了「主體性」的概念並展開辯論,「主體性」一詞逐漸等同於一種直接的「我在」與「我作主」的宣稱,意味著獨立、自主、尊嚴。然而,西方藉「主體性」對「我在」提出的懷疑,卻未見於台灣的「主體性」一詞的討論中。「主體性」否定面的消失,構成了台灣一種自我封閉的不容置疑/懷疑的政治無意識狀態。

近年,類似的狀態也可見於快速普及的社群媒體中。在「我讚故我在」之下,自我在按讚回應的當下可以無時無刻地確認了自我的存在,卻同時也正在切斷聯繫、對話、進而懷疑的空間。雖然大數據與AI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社群平台的普及,使得當代知識的學習與探求,以及人際之間的交往,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資訊取得和相互回應變得更為便利與更為無遠弗屆,自我可以在快速的取得及回應中,迅速找到一個暫時安身的位置。然而,數位平台大數據的快速運算與社群媒體建立在立即按讚回應數等即時反應等特性,往往也讓知識的追問探索以及人際之間的溝通討論,在看似變得更為便利的同時,也變得更為淺薄。近期英國社會學者William Davis在London Review of Books提出了「反應經濟」(reaction economy)一詞,描述社群媒體需要博取關注、快速回應的情感特質,形成了一種取消討論、缺乏寬恕(forgiveness)的反動文化。這樣的特性,即體現了資本主義的話語結構的問題。資本主義的話語結構是拉岡的主人話語的變形,在此當中,社會關係是斷裂的,說話者只是透過「信念」「間接」的與他人說話,但對方的思考與回應是毫不重要的,當中缺少了建立社會關係的實質意願與行動。

今年台社年會,我們重提「問題意識(problematic)」作為對資本主義話語結構的批判反省。「問題意識」不僅只是研究方法課上的基礎,也是關於我們如何「意識問題」的知識行動:意識到問題,進而起疑與釋疑,展開對於各種「意識」(ism)形態的追索,並在此過程中重新意/識他者與自我,與他人建立對話和互動的行動。「問題意/識,意/識問題」作為年會的主題,即希望展開如何聆聽、思考、認識,並基於理性提出疑問、勇於探索的知識民主行動,也是對於自我展開反思懷疑的實踐。歡迎各位一同探討如何「問題意/識,意/識問題」!

子題:

1. 科技正在改變公共傳播:人機、危機與轉機

社群媒體過去十年的興起與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溝通行為,而近幾年臺灣公共溝通的「臉書化」,更明顯造成政治民主困境。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急速發展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在眾人對ChatGPT效能的驚訝與不知所措中,充分體現。各種新興科技與企業品牌層出不窮,有如一波波海浪把我們衝向未知,人類該如何因應?社會該如何被保衛,民主該如何往前走?

2. 台灣不曾後冷戰?

烏俄戰爭提醒世人,後冷戰時期,在世界各地掀動戰爭的不只是美國而已。任何引戰的地區與歷史上的文明、帝國、民族國家的衝突區域都有其脈絡。美軍自中東撤兵之後,遠東或者印太就成為美軍駐軍海外最大的區域。東亞,尤其是台灣未來的戰爭是熱戰?是要進入中東化?還是再次進入冷戰結構?對於戰爭,我們要重新思考的到底是戰爭的條件?戰爭本身?還是戰爭所帶來的效應?尤其是在美中貿易大戰之後,美日台安全三角中如何經營冷戰的資訊與媒介?如何讓自我遏阻的前線與後勤更加蓬勃發展?

3. 戰爭中的故事

關於199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的「中國崛起論」,與其說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實力的躍升,更重要的是它所牽動的全球資本流動與社會關係重組,以及這樣的重組對美國所主導的區域間地緣政治關係所產生的衝擊,隨之中介的各種「中國」情感投射。近幾年,更因中美貿易戰,接連而至的Covid-19大疫時代,以及俄烏戰爭的衝擊,這些矛盾浮現為更強烈的「新冷戰」政治表述、情感結構與知識辯論。當主流的冷戰知識框架,將亞洲與「第三世界」不同區域之間的歷史交纏給切開,而「新」冷戰的認識,是以「後」美國帝國主義的歷史觀,直接穿透到當下的中國帝國主義論述,於知識的認知上相當於將美國與中國的歷史都透明化了。如果說「冷戰」成為現下被深刻感知的一個(時間、政治與知識)延續狀態,那麼,我們該如何重新開啟關於「冷戰」(包括「冷戰研究」)的問題意/識?除了實證主義的冷戰知識以外,我們如何透過小說、電影、詩、口述歷史等敘事來重探討冷戰與我們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如何可能從這些(戰爭)敘事中理解複雜的社會互動、人際欲望以及不同地域時空的交纏?又能否透過這些敘事的分析來詰問我們對於現下的冷戰感知與歷史記憶是如何被中介的?我們如何在這些跳躍的語言、表意系統與歷史再現中,探尋可能的發問位置,並在各種時空交錯的歷史意識中,實驗與開創穿透冷戰結構所遮蔽的血肉模糊的人、以及他們的勞動、情感與意向的可能?

4. 變動中的東亞:從民眾與社會出發的新連帶 

處於國際關係與世界格局劇烈變化中的今天,特別是中美競爭愈趨激烈的情況下,在冷戰最前線的東亞社會,引發了區域間和各自社會內部的高度緊張。面對此一情境,如何突破過去冷戰時期形成的認知和思維,有效應對今日的時代課題,構成了新的挑戰。知識思想工作應該如何從民眾視角出發,重新建立東亞民眾間的有效交流和新的連帶關係,為東亞奠定一個更為良性和建設性發展的區域互動基礎? 

5. 如何意/識與討論「戰爭」:以反戰聲明的爭論為線索

2023年3月,傅大為、馮建三、郭力昕、盧倩儀四位學者發起反戰聲明連署。這紙聲明具顯台灣知識界對於當今世局的焦慮與反思,卻也因此招引來巨量的反撲,隱隱然形成台灣社會的輿論風暴。此一事件的發展,讓我們見識到,對於公共議題的思辯,從語言、立場、品質到遊戲規則、精神狀態、官民分野……,都存在著龐大的空間,等待我們去開拓。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為此建置了《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收錄了正、反、合的多方言論,為當代歷史留下見證。我們期待在此見證的基礎上,還能夠激發更豐富、更徹底的思辯,展現公共輿論更寬闊、更深遠的風貌。

其他子題:

6. 重訪80年代
7. 今日香港2023
8. 反思社會工作:如何解殖福利殖民主義
9. 其他相關議題的論壇或單篇文章

————

投稿說明:

1. 本次研討會徵求符合會議主題的論壇提案,也接受單篇論文摘要的投稿,無需繳交全文。

2. 論壇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

3. 自組論文發表論壇,請附主題說明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如圓桌論壇和工作坊等其他形式的論壇提案,可不附上單篇發言的摘要,但需要主題、與談人分享方向、論壇進行方式等說明,或附上其他能協助說明之文件供參考。歡迎自尋合適能促進討論的主持及評論人。單篇論文如通過審查,將由學會安排場次與主持。

4. 論文摘要與提案主題說明,需以中文書寫,600字以內,並附上作者或與談者簡歷(例如學經歷、現職、電子信箱等聯絡方式)。論文摘要及論壇提案均經籌備委員會審查。

投稿方式:

1. 徵稿全面電子化,請於徵稿表單網址填寫:https://forms.gle/9rZV9z88nTo12Gfi8

2. 如無法於表單填寫,或有相關問題,請寄至:taishe.assembly@gmail.com,信件主旨請加註「2023年台社年會摘要投稿」。

3. 徵稿表格下載(如需):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ZYum64purRgTCCe-dC-IaM_Igpg7Oa4/edit?usp=sharing&ouid=108017269381964337057&rtpof=true&sd=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