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年會】2021 批判與實踐博碩士論文得獎名單

為促進批判性思考(尤其是具有歷史與反身性視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取徑,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特設置「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今年論文獎相當競爭,學會邀請學會5位理監事成員組成論文審查小組,並邀請共48位國內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協助初審。審查小組依據初審意見,從「批判性分析」、「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方法與論述」、「整體意見」等四個面向進行決選討論,甄選出優選碩士論文3名、佳作碩士論文7名,以及優選博士論文1名、佳作博士論文3名。學會除頒發得獎者獎狀一張外,將提供優選碩士論文獎金一萬元、優選博士論文獎金兩萬元,佳作論文獎金五千元。得獎者將安排於今年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分享論文並進行相關主題之討論,以搭建年輕批判知識份子相互激盪的平台,同時將於論文獎頒獎典禮領獎時致詞,以資獎勵。 

「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分享」時間:2021年10月30日(六)上午10:00-12:00
「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頒獎&得獎者致詞」時間:2022年11月13日(日)下午15:50-16:30  

博士論文優選:

陳逸婷(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

Cold War Intimacy beyond Taiwan Strait: Sexual Labour and Chinese Modernities in the Tea House

指導教授:Tejaswini Niranjana(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得獎說明:

這本博士論文以臺北茶室情色文化的田野調查為主題,刻畫了國共內戰/冷戰及全球女性主義反人口販賣倡議格局下的親密勞動、情慾互動與分斷體制下的情感日常,並透過歷史化的文本分析,追溯了妓作為中文象徵系統裡性別化的卑賤人物(gendered base figure)是如何在新、舊殖民現代化歷程中與婚家及冷戰性道德周旋的能動性,其積極面不僅在於它跨越了當代以西方價值為規鎳的公民社會所預設的公私分界、置疑了反娼菁英女性主義的受害救援思維及其衍生的強勢社會規訓,更深刻探討了親密勞動在分斷體制下所涉及的複雜歷史情感。此論文挑戰了地緣政治的故步自封、以「全球化現代性」為修辭的北半球西方白人性別研究侷限,以及近來在臺灣甚囂塵上的凝固性國族-平權之「拿來主義」。如果我們認真設想特定歷史節點的前因後續、脈絡、位置性,就必須同意海峽兩岸的「情感-慾念」結構是緊密鑲嵌於冷戰與後冷戰的動員,以及對「內部她者」的綁定與排擠。這本博士論文有力地批判帝國主義與民族血緣幫手的國家女性主義,正視艱難的交易與交換。

博士論文佳作:

何俊頤(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化暗為明:戰後臺灣地下水的觀測與治理

指導教授: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陳良治(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這本博士論文透過深刻的田野調查以及參與觀察,深化了我們對於地層下陷的問題的建構過程中,各種角色的環境知識、權力以及論述交錯運作。跨越不同時空與分析層次的豐富描述,一方面澄清了「農民是地層下陷的元兇」之類怪

罪弱勢的論述,另一方面對於戰後至當代台灣技術官僚體系真實的運作,提供了可靠的具體圖像,可作為未來進一步探索的基礎。

李佳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台灣愛滋治理與「治療作為預防」之生命政治的考察

指導教授:林淑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具有相當的批判反思性,作者不僅長年關注並投入男同志愛滋議題的倡議行動,並將此經歷進一步研究與分析,值得肯定。作者討論從美國等國際引入到台灣「治療作為預防」的愛滋政策,並從男同志感染者的訪談呈現政策反應,以思考生命政治。作者企圖展現從國際到國內的愛滋政策引入的落差,恰如其分地採用傅柯所提出的「生命權力」與「生命政治」理論,作為他所探討主題。作者回顧許多文獻,以爬梳理解瞬息萬變生物醫療的預防技術如何快速地帶動了國際與在地愛滋治理的典範轉移,進而形塑感染者社群內所呈現的多樣生命政治樣貌,對相關理論架構的所展示的高度專業知識技能無庸置疑。

李哲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做為社會行動的劇場:台灣「民眾-劇場」的實踐軌跡(1980年代-2010年代)

指導教授: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得獎說明:

這本博士論文以鍾喬,王墨林以及櫻井大造的劇場實踐為三個主要分析個案,研究建構出台灣民眾劇場實踐的美學與政治意義,自解嚴以來的歷史變遷脈絡。此論文的分析概念以「社會行動」與「賦權」為主,在劇場美學及其社會意義上,從三個個自案例殊異的創作風格與實踐方法上來說,尚需要細緻的甄別與斟酌分析,但整體而言還算嚴謹,除了劇場美學的研究之外,對於台灣社會變遷,在全球化脈絡下的意義分析十分詳細,也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道,揭開了全球新自由主義下,民主自由表象背後的種種問題,也對台灣內部的民主運動進行思想與路線的析辯與整理,把民眾劇場的意義置入其中閱讀,令人印象深刻,也讓劇場研究的範疇擴大到社會變遷的過程。李博士本身長期參與差事劇場的實踐,研究從自身實踐經驗出發,結合理論思考,實踐與理論辯證交織,值得鼓勵。

碩士論文優選:

廖庭輝(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從無殼蝸牛到巢運:台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

指導教授:楊友仁(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是首部針對三十年來台灣住宅運動之發展歷程與政策影響的學術研究,對於各個階段的運動成果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同時觀照了運動的時勢,據以解釋運動在面對不同時勢時所採取的策略,相當具有說服力。作者本身親身參與住宅運多年,不但提供可靠寶貴的一手資料,也在實踐中反省理論,更能夠與國內相關文獻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實屬難得。作者掌握的經驗材料豐富,謹慎地聚焦探討倡議模式,來收攏前後階段住宅運動對於政策影響能力的差異,既在分析上有所創見,也對於公民社會的諸多改革運動有所啟發,深具參考價值。

張郁(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中國網路審查制度下備份行動的政治

指導教授: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具有高度批判性,特別是在中國當下嚴峻的處境,展現研究者可貴的道德勇氣。作者以當前重要發展中的data activism曲徑分析covid-19下的中國社會脈絡網路審查,研究人民在嚴峻的審查壓力下的能動性,達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初衷。作者以深度機器學習分析內容,在極大的田野限制中,結合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他對於技術脈絡、政治社會脈絡、和理論工具都有恰當掌握,並使用資訊技術工具對「備份計畫」中的文本所做的量化内容分析,很精彩並具說服力地的呈現出巨量資訊中人們活生生的感受。這篇論文在學術品質、方法創新、在具體經驗材料上的政治社會論述,都是質得鼓勵的佳作。

李中(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苦難之外: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家屬敘事分析

指導教授: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充分使用作者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視角所能提供的傾聽、同理能力和細緻理解,紀錄分析受難者家屬的敘事,嘗試揭示當代台灣對於白色恐怖歷史主流論述偏重苦難敘事的不足。在思考轉型正義問題時,本論文所提供的批判觀點,勢將是不可或缺的參照對象。

碩士論文佳作:

莊舒涵(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當被罵成為日常──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案管理員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指導教授:王增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從實務工作的經驗的省思出發,點出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在體制內的努力與限制,並且能夠從社會弱勢、服務使用者的角度看到體制的侷限與權力關係。並且她的論文結合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實務者成為知識的生產者,生產出對實務工作有意義的知識,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社會工作實務研究」。舒涵使用建制民族誌的方法,細緻的鋪陳出體制的權力地圖,貫穿法令、政策、實務操作、具體案例,讓我們注意到政策如何被執行在服務者身上,也反省制度的不平等。這篇碩士論文從工作者的困境中發展出培力自身的行動知識,細緻地反省長照體系中工作者與與服務使用者的經驗,她的熱情與社會關懷值得肯定。

江欣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未竟的人權之路:樂生社群生活的遺產化實踐

指導教授:古明君(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探討樂生院民人權剝奪的複雜實態,以及個人與集體歷史的辯證形構,指出在遺產化實作過程中,一旦空間與在地社群產生斷裂,將難以真正落實漢生病患人權回復的目標。作者與樂生院民有近七年的相處,充分地反映在論文內

容的豐富度。作者的角色結合了運動聲援者、活動參與者,以及研究者,打磨出敏銳的參與觀察視角,論證過程細緻且有說服力,值得其他相似研究者借鏡。在轉型正義推動的脈絡中,台灣出現許多關於人權回復與人權園區的討論,本論文所提出的批判論述與觀察,對台灣轉型正義的研究有具批判性與實踐性的價值。

郭彥伯(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尋找吧女:冷戰、美軍、性觀光的歷史初探

指導教授:林淑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得獎說明:

此論文聚焦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台灣社會,猶如在不同來源的歷史檔案中做田野,透過層層爬梳,讓「吧女」在「偶然聚合的關係」中依稀現身。論文每一章節的安排,都有準確的挑戰「對象」,善用各種檔案資料,透過高度歷史化的論述梳理,逐步解構既有定論,包括最根本的、幾乎常識的何謂「美軍」和「吧女」,論述圍繞著「吧女」與「非吧女」的情慾與勞動實作等軌跡的歷史研究,論文最大的實踐性的意義在於這本論文從一種反對將「吧女」視為某種完好既存的、等待研究者去「認識」的對象的觀點出發,卻拼湊出了吧女與非吧女在檔案期間的社會經濟等條件下,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做出的協商、挪用與策劃,不時能感受到作者細緻地邀請讀者從不同的面向理解1970年代的非主流異性戀框架下的家庭與照顧關係,與成員的、包含生產的與再生產的「不良勞動」,而其寫作的效果在許多資料鋪埋後,通常在小節中的討論來達成。

呂季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

菸的跨國現代性:重思菸「害」與戰後臺灣的發展想像

指導教授: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得獎說明:

這本論文分別以1970年代的反公害論述和1980年代董氏基金會反菸文本,以及1980年代中美貿易諮商談判與洋菸開放為分析對象,展開對於「菸『害』與戰後臺灣的發展想像」的歷史性分析。論文二個主要章節一則分析公德心和公民權的意涵如何形成個人化的反菸權論述而忽視歷史結構性因素,並探討公民團體所建構的國族身體新階序之究責框架的問題;二則分析中美菸酒談判、美

援菸草及美國菸的消費性所構成與擴張的情感/慾望,反思批判冷戰現代性所形塑的臺灣內在的美國性,進而解剖菸的殖民暴力與歷史性之矛盾構成,及其所映射現代化轉型的國家建構想像。研究者分頭梳理美台兩地的菸的歷史/唯物脈絡,批判剖析菸「害」論述的殖民與冷戰現代性,及其與全球化自由貿易、國家發展和個人權利之間的錯綜關聯,分析細膩且論證精闢,極具批判力道。這份碩士論文,除了是台灣所缺乏的「具體而微」的美國主義批判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人文研究批判視野的展現,而且其探索的路徑所提出的批判參照視野是延伸向美國社會內部,以及同受日殖與美國冷戰影響的亞洲社會。

吳君儀(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實踐中協作的政治:以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和龐克搖滾舍為例

指導教授:劉紀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應用跨領域的藝術實踐理論,通過馬來西亞藝術協作實踐案例的比較與理論對話,從在地網絡中探討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促進協作,以致於如何跨越族裔藩籬,突破既有族裔歷史情境中的集體想像和實踐。本論文寫作優美,田野資料豐富,理論引用與分析到位,可以感受到作者田野中的真誠與對西方理論的反省。是非常難得的經驗研究,將地域性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美學政治與其表現手法交織描述的非常動人,足以作為日後東南亞美學實踐的重要文獻。

藍雨楨(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萬隆製造:迫遷下的都市運動與另類政治

指導教授:許瀞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記錄了印尼萬隆都市邊緣的反迫遷運動與另類生活,並提出深刻分析。論文結構與問題意識清楚,除了對印尼戰後政治歷史簡要的介紹分析之外,細緻介紹了反迫遷運動的參與者(社運份子、藝術行動者、女性、都市邊緣者等等),讓他們「發聲」,為本研究重要貢獻。作者進行跨語言、跨文化的深入田野觀察,資料的掌握和分析精準細緻。無論是對於台灣社會與華語圈讀者了

解印尼「後改革時期」民主化進程的社會動態,或是認識當地反迫遷運動狀況,本論文都將會是重要的參考指引。

金俊植(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冷戰造就發展型國家:台灣與韓國全民儲蓄運動下信用動員與分配(1961-1978)

指導教授:劉華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得獎說明:

本論文透過詳細比較台灣與南韓於1960-70年代儲蓄動員制度的設計,以及兩套設計背後所體現的個別政權的特性與限制,有理有據地把前此關於戰後東亞經濟發展的「常識」問題化,並以大量不同類型資料完整的整理與詮釋使這本論文能夠具有很強的理論解釋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足以為未來進一步批判地理解戰後東亞發展及其後果,提供有利的認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