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2017批判與實踐博碩士論文得獎名單


為促進批判性思考(尤其是具有歷史與反身性視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取徑,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特設置「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獲獎者將於本會之年會發表論文並進行相關主題之討論,以搭建年輕批判知識份子相互激盪的平台。本次考量論文的的原創性,以及對與批判與實踐知識之開拓性,共徵選出優秀碩士兩名,除頒發獎狀一張外,碩士論文獎金各一萬元,另錄取佳作四名,獎金五千元。得獎人將安排於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研討會發表與相關學者對話,以及於論文獎頒獎典禮領獎時致詞,以資獎勵。

碩士論文獎

優等獎:

1. 葉怡廷(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碩士)「『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服務中的身體工作」
指導教授:梁莉芳助理教授
獲獎說明:作者的批判性來自於他做為醫學生,「在醫療場域的觀察,更體會到我們並不懂如何「照顧」一個「人」的反省,因此從醫學教育的軌道中出走,進到公共衛生的領域中,走進居家服務的場域中,向居服員學習他們的工作知識。這樣的出走行動本身就代表著批判知識份子的勇氣。雖然作者是醫學背景,但論文的論述卻絲毫不輸社會科學的本科學生。他使用民族誌方法進入都會與原鄉兩處田野。這個工作量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作者使用「身體」作為分析的焦點,「聚焦於照顧過程中他們的身體照顧協作,例如身體 距離、肢體動作、表情語態。以實際工作內容衍伸」。論文中,作者呈現豐富的田野資料,並非常恰當地融入理論的對話與討論中,這是初次做質性研究者難得的成熟。這篇論文有出色的問題意識,豐富的田野資料,與精彩的理論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是中斷一年醫學教育的醫學生,透過一年的時間完成的論文,值得肯定與鼓勵。


2.劉冠儀(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誰不希望好?』:第二代都市原住民男性的勞動生命流轉」
指導教授:梁莉芳助理教授
獲獎說明:本篇研究係針對都市原住民男性勞動者生命的「民族誌」研究,運用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探究原住民第二代(都市出生),男性族人的「族群」「階級」及「性別」如何形塑他們的「勞動」生命經驗。本研究可說是以「臺灣」本土的「社會現象」,試圖「理解」都市原住民男性勞動的軌跡,職業流動的「過程」,以及勞動位置再製機制等問題。這是以「都市原住民」為主體,提供在地視野,能彌補過往研究之不足。研究者願意蹲點、進入田野,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摸索中前進,不因挫折而退,殊為難得。其長期投身社會運動,關懷邊緣族群,具有人文關懷。文字中亦流露出相當的「自我反身」及對「研究主體」的「同理」。分析資料能關注到研究對象的「個別獨特性」及彼此的「共性」,並運以「社會網絡」理論,去詮釋「都市原住民」的「宿命」,即族群身分與勞動階級在「社會網絡」中的不斷再製。這樣的結論頗具「啟發」性也揭露了我們不少的「迷思」,對學術及實務政策都有其貢獻。是一篇相當好的質性研究,值得推薦見鼓勵。

佳作獎:

1.葉惠貞(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研究所碩士)「為自己出征∼一位軍職母親的自我探尋」
指導教授:蔡曉玲助理教授
獲獎說明:作者身為女性,反思自己在以父親為尊的傳統家庭,想逃離家庭而進入軍官訓練體系,進入海軍成為軍官,卻又面臨另一個「權威體制」(父權結構),身為母職,又是雙軍職家庭,育兒困難。為了成全「母職」,又放棄「軍職」,轉任「教官」,仍然面臨雙薪家庭、育兒困難的困境。而「自我」卻消失了。經由反思與「自我」不斷對話,「覺察」自身的「母職」社會建構歷程,最後能「誠實」面對自己,試圖找回自己的「主體性」,轉換視框,力圖重建另一種擴大的共親協作,家庭共同協作,職場內協作,社區(社會)共親的模式。這種以「自身」故事為出發,以「批判/實踐」視角,重構(詮釋)生命經驗,以所得的實踐「知識」(智慧),找回了自己的主體性,而能進一步行動,如此經由「自我敘事」而進行「實踐/行動」合一的取向是需要相當的勇氣,是淚水的呼喚。值得推薦。


2.李月蘭(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一條通往『民眾性』劇場實踐道路的反身敘事」
指導教授:夏曉鵑教授
獲獎說明:這個研究的重要價值,除了作者以其長年的生命史作為寶貴的分析對象外,「群眾劇場」這個概念在各個地方政府高喊文創發展、強調對”基層”經驗的照顧的此刻,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確實已達到需要高度批判與反思的時刻。 研究者處理的議題除了群眾劇場外,也包括性別政治、流離經驗以及政府的文化治理。在不同的議題交叉中,又牽涉個人、群眾組織者、群眾、利益團體、運動團體的辯證關係,這些寫作在分析之外,另一項極端困難處在於,作者時時需要重新進入個人生命的困頓處進行反思,而其堅持與韌性,非常值得本論文獎的鼓勵與肯定。


3.陳稚璽(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台澳政治經濟結構下的打工度假的性別、身體與國族」
指導教授:夏曉鵑教授
獲獎說明:論文作者以親身經歷以及訪談,為臺籍青年赴澳打工現象上的知識空白,進行了重要的事實補白工作。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對此熱門議題,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性分析:經驗材料充分支持論點,批判聚焦,立論清楚明晰,令人讀後收穫豐富。尤其作者本身已經投身具體的運動實踐,雖然在具體議題上未必立即有進展,但誠如作者所說,赴澳打工只是更大的剝削壓迫結構中的一個局部,其他面向的社會改變也會間接地影響相關議題動態。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優秀的研究論文,有紮實的經驗材料與實踐導向的分析,非常值得肯定與鼓勵。

4.黃亦宏(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友善的邪惡─台灣女性主義的忌性論述」
指導教授:洪泠泠/洪凌副教授
獲獎說明: 這篇論文切入的是特定題目,但是其實以小見大。文長約十萬字接近小書的篇幅,或曰是否過於冗常?進入一看將會發現可能還需要更長篇幅,因為等於在處理台灣婦運與性運的交鋒歷史,好在論文盡量集中在特定議題,不必過於發散。然而像第三章就是個重「大」題目,一方面似乎可以偷懶不寫太多,含糊交代跳過,但是實際上本論文寫了不少、且似乎過於深入(相對於論文題目而言)。第三章處理了一些學者論著台灣婦運緣起與歷史的文本,而最終來說,這篇論文的處理是有很銳利觀點的,也許不能說這篇論文夠格成為批判學者們文本的「專論」(因為專論需要更多篇幅,人們需要一本書的篇幅來說服自己為何學者們的論著大有問題),但是敢說這論文一語道破那些學者文本的根本缺陷,這為今後的專論(如果有的話)指出了批判的方向。就這點而論,這篇論文是非常敏銳的。接下來的幾章,人們可能會問:論文選擇了這幾個議題是不是足夠,還有沒有其他議題與應該參考的文獻?或者應該如前所說,這論文看似是篇隱蔽的台灣婦運與性運交鋒簡史,因為篇幅與研究份量不夠巨量,所以使用了較謙虛的題目,因而選擇性在所難免,十萬字也是在所難免。但是細看其選擇性,又會佩服論文的高度敏銳,在眾多可以淹沒研究者的文獻中,一舉抓住了最關鍵有徵兆意義的討論焦點與章句,把雙方的交鋒焦點展現出來。總之,或許可以批評此論文的篇幅仍嫌不足(!),議題選擇與文獻可能不全,不過一定可以為之後研究者鋪平道路、留下足夠索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