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鍾秀梅│誰殺了笛卡兒?─關於「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

《風傳媒》3月23日主筆室風評〈反戰學者被失聲,萬山不許一溪奔?〉一文評論近日出現於台灣社會的輿論風暴。該文對於此一事件是如此描述並質問的:「……與其說是網上激烈爭論,不如說是反戰學者飽受圍剿。被綠營狂轟濫炸的「疑美論」,而在網路和新媒體掀起圍剿風。為何綠朝當道下容不得反戰學者的反戰聲明?」

「疑美論」的發酵

〈風評〉洞識到此一事件的起源是「疑美論」的發酵。自從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今年年初巡迴各地的「向黨員報告」中開出第一槍:「不能讓懷疑美國的言論成為社會共識!」、「不能讓有心人散播懷疑美國的言論」。3月14日,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立法院總質詢中,怒斥高金素梅委員關於「美國學人計畫」的提問是在散播「疑美論」。緊接著,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的林飛帆在美國期刊署名發文:「疑美論將危害區域安全」……顯見,執政當局高層已有高度共識,並揮動令旗:必須全力動員,抑止「疑美論」在台灣社會擴散。四位反戰聲明發起人所觸動的圍剿風暴,自此引發。

只不過,〈風評〉在文中提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學者群的失聲,又說「參與連署原本是有青年反戰學者,但因為抹紅扣帽決定退出公開連署,轉為低調支持。原本總共有50多人連署,連署書外洩後飽受謾罵,後來有10多個青年世代學者擔心未來在學界工作不保,甚至被秋後算帳。最後,連署人只剩下37位較年長的學者。」儘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與「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成員有重疊之處,卻非一體。筆者做為「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對於此事略知脈絡,〈風評〉所述,不全然符合事實。「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的青年學者成員並不是畏怯撤簽,而是對於事件的發展有節奏和戰略上的考量。未來,台社的成員還是會秉持知識人的職責,參與到這場輿論交鋒、思辯之中,請大家拭目以待。

介入社會、解釋社會、改變社會

事實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於2021年第六屆理事會即提出四大工作方向:1. 反對新自由主義,提供多元的思考與觀點,台社積極扮演思想的提供或媒介;2. 反對新型態法西斯主義對於性別、族裔、階級、性少數、移民等等各種暴力形式;3. 左翼思想的反身性思考與論述的建立,尋求基進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4. 歷史記憶的反思與整理。到了2023年的第七屆理事會,經過討論,又決議增加:5. 反思戰爭、追求和平,批判理解新冷戰的局勢;6. 重返萬隆精神,連結「第三世界」;7. 反思社會的差異與權力,重構人與社會的共有與民主關係。

就上述七大工作指標來看,台社學會做為進步的知識人群體,其介入社會、解釋社會、進而改變社會的意願與動力是十分鮮明的。

關於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等四位學者所發起的反戰聲明連署 (請參見台社學會建置的「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 網站  ) ,我們都留意到這篇聲明在台灣社會掀起的巨大風浪,贊同〈聲明〉並連署者固然有之,撻伐、霸凌、歪曲、圍剿、潑糞、戴帽……的更是蜂擁而至,從權貴高層、媒體側翼、右傾學界到網軍鄉民……殺氣騰騰,酸味沖天。

此一〈聲明〉乍看只不過是學院知識份子的素樸籲求,是對當今國際政經形勢的反思與因應,詎料卻無意間曝顯台灣社會長期積蘊的,充滿仇怨與撕裂情緒的精神面貌。

〈聲明〉點燃了台灣深層地底的火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也是對於「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的一個巨大考驗。學會所揭櫫的七大工作指標,其實都可以在此一事件中得到驗證的機會。

也因此,為了讓事件的各個面向得以更完整的浮現,為了方便後續的觀察與分析,我們人力物力雖然微薄,卻也用心推出「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一點一滴記錄下時代的風雲。

「懷疑」是一切知識的起點

事件的引爆,從當下形勢來看,應是逆鱗之罪,〈聲明〉觸及當權禁忌的「疑美論」。然則,知識人好求知識,難免有其脾性,當權者所佈置下的這種「不容疑」、「不得疑」、「不准疑」的情境,恐怕已有違知識倫理,知識人嚥不下這口氣。

北宋讀書人張載有云:「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張載這種「於不疑處有疑」的精神,放在今日台灣,恐怕也要遭逢誅心之萬箭。

此外,十七世紀思想家笛卡兒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大家耳熟能詳。在笛卡兒的知識體系中,「我思故我在」的「思」,說穿了,就是「懷疑」:「懷疑」是一切知識的出發點。笛卡兒方法學四大法則,第一條如下:「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接受。」做為人,唯一無法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懷疑」讓我們感知真實性,並從而證明「我」的存在。笛卡兒若是生在今日台灣,不得「疑」,不能「思」,「我」也就無所寄託,不容存在!究竟是誰殺了笛卡兒?

在學校教書、指導論文,我們常要提醒學生的是:問題意識(problematic)何在?我們都很清楚,這種無時無刻的「提問」,正是知識探索的起點。做為當代知識人,不僅要隨時把「問題意識」放在心上,還要「意識問題」。「意識問題」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意識到「問題」之存在,要「起疑」,還要能「釋疑」。其二是對於各種「意識」(ism)形態的洞見與追索。

台社學會組建的「2023反戰連署事件簿」,期待能夠有助於啟動「事件」的問題意識,為後續的「起疑」、「釋疑」提供材料,同時也能夠洞察「意識形態」做為信念或迷思所引發的烽火。(相關報導:風評:反戰學者被失聲,萬山不許一溪奔?更多文章

*作者為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

(轉載自風傳媒